孙中山研究的学术创新 与对当代的现实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6-09-22 10:1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于今年8月15-17日,举办以“孙中山与民主革命策源地广州”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会。

  对部分论文学术观点之介评

  限于篇幅,笔者不可能对参会70多篇论文的学术见解,在此逐一地进行介评,而只能选取其中部分论文来述评之。对此,下面我想着重谈三点内容:

  首先要谈的是学术创新问题。学术研究论著之创新,是一个学术领域或一门学科之研究工作,得以延续、拓展和深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引领它不断发展之第一动力;孙中山的研究当然也是如此。正是基于这一学术理念,有些专家学者为这次报告会提供了创新性的论文。这些论文之创新性主要表现有二:

  其一,有些人发掘并运用各种新史料,来对新课题进行研究和展开论说。如有的论文作者,利用近年来在编辑《孙中山全集续编》过程中所收集的报刊新史料,对孙中山于1924年春夏间急救广州市柴荒之全过程,作了详尽地论说,因而以个案剖析弥补了学界以往对孙关心民瘼方面研究之缺乏。该文指出:烧柴问题看起来是生活小事,而当年之广州柴荒,却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这“让广州市民一度颇为惊恐的柴荒潮,虽来势汹汹吓人,但在孙中山及其政府团队之努力急救下,其肆虐为害很快(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被遏止住,从而安定了全市人民之生计”。此一救灾过程,彰显出了孙行政时“倾听民众诉求且俯顺舆情的民主亲民作风”,以及他“时刻关心民众疾苦,视祸商害民者为贼寇而嫉恶如仇,遇事敢于担当并有所作为,还有其恤商艰、苏民困、济民生等高贵品质”。“对此关心民瘼的举措和惠泽民生之德政,我们理应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笔,予以充分肯定”。又有论者依据广东省档案馆藏相关史料,对20世纪40年代末设于广州大元帅府旧址的“中山文化教育馆西南分馆”成立的背景、过程、章程、建馆计划,及它创办的学校,作了初步梳理和探讨,从而使人们对该馆传承与弘扬中山文教思想之情况,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埋头从“故纸堆”中查找史料的精神,及重视发掘与运用第一手资料写作论文之做法,在今天应该特别提倡,也很值得学习。

  其二,有些人从新的视角切入,根据充分史料来探讨和说明有关问题。如有的论者选取孙中山给至亲与家人的函电,着重从他“侍母至孝、劝兄弃政、质侄威严三个方面作简论述”入手,以说明“孙中山是个富有家国情怀的伟人,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文化观,在其处理家国关系时有集中体现——他既胸怀天下,又心中有家的政治品格,本质上是孙始终倡导并践行‘天下为公’理念的具体表现。孙中山的家国情怀,在民国建立前后一以贯之。这是其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有的论者对“迄今仍是不堪了然、有待致力研究”的孙中山品格问题作了探讨,并认为其政治品格“集高尚的爱国情感、革命胆略、政治品德、民族情结等诸亮点于一体。这也正是他能集近代杰出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先行者和民族英雄等诸光环于一身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其次,谈谈孙中山与广州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之关系问题。有部分参会文章都指出:广州因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救国斗争的主要场所和活动舞台,所以它就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而孙本人在论及此事时也强调说:“我们都是用广州做革命的起点,广州是革命党的发源地。”不过各作者在具体论及此问题时,所选择的切入和侧重点却有些不同。有人从地缘与政治条件等六个方面,来说明孙中山选择广州为其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基地,颇为合理并具远见卓识。这为广州提供了极好之机遇。有人强调指出,在孙为创建共和制的斗争中,“广州始终成为重点和焦点”:1895年的乙未起义,1910年之新军起义和次年的黄花岗之役,都发生在广州;孙后来为捍卫民主共和制度,又三度建政于广州,开展护法斗争和国民革命运动。客观史实表明:“无论是创建共和与捍卫共和,还是国民革命时期,广州都居于历史巨变的中心,一直是民主革命策源地。”有些人则从广州现存的孙中山活动史(足)迹,来论说此问题,指出“广州列入全国、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近现代革命史迹有96处,其中与孙中山活动有关的就有25处”;这许多史迹,成了“广州是孙中山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重要战场的历史见证。”

  最后要说的,是孙中山思想践行给后世之影响,及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值得学习、继承与弘扬。参会学者论及此问题的论文较多,这正好说明岁月流逝并未淡化人们之历史记忆;此举符合学术研究服务于当今实践的宗旨。有些论者强调了孙的改革开放与民生主义、特别是其《实业计划》之影响和意义。他们或谓:“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涉及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当代中国……可以从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方略中得到启示,为改革开放的航船端正方向,排除险情,而使之乘风破浪,继续前进”;或说:孙《建国方略》中的开放改革战略与思想,“与邓小平的改革思想颇有相似之处”——邓“把孙中山的经济革命思想继承和发展到了未曾有过的高峰”。

  “《实业计划》是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实践的理想蓝图。其当年之规则,有的已变成社会现实,有的正在努力之中,有的则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它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应是不争之事实”或曰:“孙中山先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描绘与构建了中国近代化战略和社会经济解决方案;其后,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原则,弘扬并拓展了孙中山思想,且在此基础上奠定了现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的格局。深入拓展孙中山经济思想尤其是其工业化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加快推进产业格局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有些论文者还具体指出孙某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如他们或强调其开发祖国大西北思想,具有当代意义——“追溯孙中山开发大西北之思想及其影响,与目前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基本是一脉相承的”;或谓孙之金融思想实践,“为中国金融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大大缩短其现代化之进程”;或说孙关于广州城市建设之设想,“对广州城市的走向、近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同时也对今天的广州城市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另有一些参会论文则集中论及孙中山的中国梦及其深远影响问题。如有些人强调指出:“1894年孙中山首次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先声,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史上追求‘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孙中山关于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及其具体实践,为‘中国梦’的演进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应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凝聚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国梦’是‘振兴中华’口号的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飞跃,不仅继承孙中山‘振兴中华’的遗志,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随着时代发展,对孙中山之中国梦的不断演进和当代升华。”

  还有一些参会论文,分别论说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法治思想、治国理政思想,及其文化与新闻出版思想对当代之现实意义。如有论者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民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挖掘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价值,吸收其民主思想的优秀成果,对于我们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的论者认为:“回顾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政的历程,他由单纯捍卫《临时约法》,到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最终实现宪政中国。其实对我们今日法治中国有着重大启发:……只有解决政体合法性问题,方能实现法治中国梦”;还有论者说:承袭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近代国家治理文化理念,对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