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追寻三民主义理想之路——记我的祖父陈蕴瑜(3)

辛亥革命网 2021-05-20 09:16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瑾 陈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回顾祖父的一生,他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书生,到街头游行抗议反对二十一条的热血青年,毅然投笔从戎投考讲武学堂,从一个青年军官到追

  四、聆听教诲

  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为响应孙先生讨伐南方军阀陆荣廷的号召,贵州方面由谷正伦率军入桂支援,祖父当时在谷正伦部下任连长也随之挺进广西。6月12日黔军击溃陆荣廷部将韩彩凤、贲克昭部, 6月18日孙中山委任谷正伦为滇黔赣联军援桂第4路司令,分向柳州进发。30日攻克柳州,复收编游击军王华裔部张廷光一部2000余人,祖父立下首功,晋升营长、团副。26日滇、黔、湘、赣、粤联军攻克梧州,8月4日黔军进入南宁。21日进入桂林。

  12月,孙中山先生在桂林设大本营,召集各路援桂军商讨北伐大计,祖父随同谷正伦前去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亲眼见到自己一直景仰的领袖中山先生,亲耳聆听孙中山先生关于民主共和以及三民主义理想的阐述,中山先生的教诲在祖父心里点亮了一盏明灯,也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祖父追寻的三民主义理想之路就从这里出发了。更巧合的是,祖父以后的人生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恰好契合了三民主义的全部内涵。

  五、爱民如子

  从援桂返回贵州之后,祖父先后还担任过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长,复任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贵州全省保卫团总部副官长,兼军警督察处参谋长、第二师副官长等职。

  贵州自民国以来,社会动荡,力求治理,当时的省长接受省府“智囊团”的建议:“任用有胆识,有智能的少壮派军官去担任县长”。于是祖父被选派分别兼任黔西、织金、水城、正安、并两任思南、威宁县长,在省内军阀争权夺利一片混战之时,能够脱身出来致力于地方建设保民生,为黎民百姓做事,祖父欣然前往,六县八任县长一口气干到1935年。

  祖父虽然是从讲武学堂走出来的一名职业军人,但却始终心怀爱民之心。因祖父为政廉明,爱民如子,关心农事,赈济灾民,重视教育,发展当地工商业,加强民族团结等,六县任内政绩斐然,深得民众爱戴,后来祖父奉调他职,当地民众几次上书挽留再任,省府顺应民意准其所请,又再派祖父回思南、威宁主政,这就是两任思南、威宁县长的来历。

  在1927年祖父在思南任上时,我的父亲陈先懋出生了,据父亲听家里的长辈说过,之前思南的几任县长在任时都没生过男孩,所以,父亲的出生确实给大家带来了蛮多的喜悦,所以,满月那天,当地各方人士都纷纷送来重礼道贺,祖父一生为官清廉,面对琳琅满目的贺礼,祖父婉言谢绝说:“首先感谢各位的光临,大家重礼来贺本人是实感惶恐,我食国家俸禄,实不敢再多取一毫,现在托大家的福份,喜得麟儿已万分知足了,为了感谢大家的情谊,也让这个孩子永远记住思南,孩子的名字就叫‘南生’了”。几十年以来,跟我父亲相熟的人都一直叫他“南生”,这也算是祖父留给父亲一份精神的遗产吧。

  关于祖父在思南的政绩,贵州省档案馆现今还保存的《民国时期思南知府、知县、县长政绩考》中就有惜字如金的记载,“民国十五年知县陈蕴瑜,平坝人,肃清匪类,赈济灾民,独立教育经费。”

  威宁是祖父县长生涯里驻足最久的一个县,该县地处川、滇、黔接壤处,是一个多民族边远地区,物产丰富,有彝、回、苗、汉等民族杂居,历史上民族间未能和谐相处,且有歧视,甚至不惜兵戎相见,经常发生械斗,民不安宁。祖父出任威宁县长后,采取调处、安抚、疏导的方法,调和了民族之间的矛盾,消除骚乱根源。最为突出的是张(彝族)、赵(汉族)两姓矛盾冲突,从纷争到械斗,祖父到任以后从中调解张、赵两姓多年的积怨,张赵两姓终于握手言和,成为当地民族团结的一个范例。当地其他民族间有类似矛盾者,祖父亦和平调解双方矛盾,当地民众也由此过上了安宁的日子。

  威宁铜锌铅矿藏丰富,大量出产羊毛,但由于当地冶炼工艺和纺织技术落后,没有形成成熟的产品和产业,祖父出任威宁县长以后,致力于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动员当地士绅富商集资设厂,分别到四川、云南等地聘请技术工匠上门传授技艺,终于突破技术瓶颈,冶炼出优质的红铜,生产出铜香炉、铜手炉、铜火锅等铜质系列产品,开发出适销对路的高档羊毛产品。威宁“荞酥”、“梨丝”等土特产品素有盛名,但由于民间经营方式落后,长期销路有限,祖父经过实地考察以后,帮助从外地引进生产设备和包装,并帮打开了周边数省的销路,,从而大大提高当地经济和民众收入。

  六、心系桑梓

  祖父从13岁离家到省城求学,投笔从戎进入讲武学堂参加革命,多年来一直驻扎在外,却始终牵挂家乡的情况。特别是他想起家乡教育设施落后更是夜不能寐,方圆那么宽的地盘,却只有早年间建的一个化行二级小学,自己读小学的时候需要辗转到邻村两所学校借读方才接力完成,于是,祖父决定就算倾尽自己的资产也要资助家乡教育,他把款项交代给留守老屋的二弟来负责筹建和管理,他对二弟说“子孙如若我,留钱干什么?”嘱咐二弟一定要建一所最好的学校,让家乡子弟在本地就得到完整的基础教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