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护法军颠末——兼以纪念董必武入川护法一百周年(3)

辛亥革命网 2017-07-14 09: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余品绶 张路 查看:

在无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以鄂东护法军一己之力,挑战北洋军阀两省的正规部队,真无异于飞蛾赴火。然而,世上许多事情,正是因了无数锲而不舍之士甘心赴火,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北伐左翼军中,余祖言曾有诗赠军中的几位族弟和青年军官:

  壮夫蜡屐探幽险,

  童子戎行应鼓鼙。

  居则汝师行汝将,

  莫将武备等儿嬉【10】。

  “壮夫”与“童子”,表明了余祖言与这些青年军官之间年龄的悬殊;而“居则汝师行汝将”,则把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说清楚了。亦兄亦师、亦尊亦亲,关爱而又严律的情感在区区二十几个字里表现得恰到好处。

  现在,时间地点变了,当年“童子”中的主要人物余万卿、余远声,如今思想更成熟了,追求民主、捍卫共和的革命精神更激昂了。

  然而,鄂东护法军是在北洋军阀的地盘里孤军奋战,虽然高扯大旗,号称曰军,实则力量弱小得很。敌我对垒,斗争形势必将十分严酷。

  所以,考虑到全国的大环境和鄂东护法军内外的小环境,此时余祖言在军中的身份、地位与当年在北伐左翼军中的情况相比,既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要言之,余祖言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三,鄂东护法军的战斗

  终于,“民国六年,阴历腊月初六”,即1918年1月18日,下午,据余祖言的次子余佩藩(1898—1982)回忆,“大约相当于现在所说的下午四点钟左右吧”,“鄂东护法军”在麻城木樨河余家冲的新兴庙正式竖旗成军。

  余佩藩回忆说,起义那天,开始时“只有六十多人”。但不管人多人少,余万卿等领导人依例一一宣布了番号建制、军纪军规等等,全体人员还向着军旗宣了誓,然后开饭。

  饱餐一顿以后,护法军首先直奔东北方向的藤家堡,三下五去二就收编了商团队伍。当晚继续北进松子关,围攻盐卡、哨所,顺利得手后,马不停蹄又奔向童(铜)岭关、长岭关,夺占三关,共缴获长枪十三支。这一日一夜的战绩惊动了地方,影响不小,以致多年后,这一带还有群众在传说,当年“ 万卿起事,(一夜)连破三关! ” 

  第二天,队伍开到八里河休整。

  由于旗开得胜,加以余祖言的工作,亲自拜会或致函鄂东的辛亥革命志士、士绅及地方小吏等,宣传兴军护法的大义,所以形势尚好。在这方面的“公关”工作中,参谋余远声出力甚多,他年轻聪明,能吃苦耐劳,深得余祖言的信任和喜爱。

  鄂东护法军队伍扩充较快,不久就有二百来人了,他们相继将罗田、麻城、黄安三县界崁的盐卡、哨所缴械或收编。

  后来队伍发展到了三百多人,很有点“规模”了,于是,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入二黄(黄安、黄陂),进孝感,袭击京汉铁路,与湖北督军兼民政长王占元的队伍战于这一带。

  然而,王占元部可不是地方盐卡哨所之流,一交手,鄂东护法军便立刻受挫。为保存实力,余万卿指挥护法军退避豫南。不料却又与河南督军兼民政长赵倜所辖之一部遭遇,双方激战于鄂豫边界的穆陵关,护法军依然不敌,损失惨重,只得退回麻城,继而驻守藤家堡休整。

  显然,与六年前左军溯汉水“安抵襄阳”的情况大为不同,这次余祖言他们不仅是实战、血战,而且是胜少败多的“卵石之战”。

  当年在左军,行程千里,历时三月,余祖言“堆案文书手自推”(余祖言诗《自砚山至习家池》),尚有暇赋诗,从武昌江边的《左军出发》,一直写到襄阳以西的《彭士河》,诗作二十馀首。而今,与鄂东护法军战事直接有关的诗作,我们却只见到一首:

  穆陵关

  郁郁穆陵闗,茫茫一水间。

  寒生云里树,夜走泽中山。

  月暗眼花乱,心酸步履艰。

  更怜二三子,年少共忧患【11】。

  这是鄂东护法军兵败穆陵关后,余祖言数人溃散逃遁时的狼狈情景。这时余祖言已是四十六岁的人了(先生的生日是正月初八,这次生日就在军中度过的),春寒料峭,境况如此险恶难堪,但“更怜二三子”,却道出了先生内心替战士作想的痛苦(“二、三子”无名,应该是身边年轻的士兵、族间子弟)。而“年少共忧患”,既有怜惜,也有嘉勉与期许,所以全诗不应尽作悲伤看。

  不久,鄂东护法军听说湖南方面的护法大军正向湖北方向而来,于是,鄂东护法军振奋精神,开拔南下,沿巴水两侧,进入浠水、黄冈,准备乘势渡江,与南方的护法大军会合。但是,进一步的消息却说,南方的护法联军被吴佩孚打得节节败退,自顾不暇,何谈“北上”?

  事后得知的情况是,开初滇、桂军阀“护法”是为了抵抗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以确保自己在南方的势力。而此时他们则不顾中山先生的反对,竟与北京政府内部反对段祺瑞的冯国璋妥协,通电“主和”,并组成护法各省“联合会”。4月10日,军政府竟又改“元帅制”为“七总裁制”,极力排挤中山先生。于是中山先生在五月初愤而通电辞职并离粤返沪。这样,“护法军政府”的实权便为南方军阀把持,逐步酿成南北“和议”,护法运动渐趋式微,直至失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