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因研究南社而改变人生(2)

辛亥革命网 2013-09-09 00:00 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刘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杨天石,江苏东台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

  晚报会客厅:在鼓励的同时,有没有建设性的希望?

  杨天石:当然是有的。我希望苏州市南社研究会能出一套南社的作品丛书,是一套精选本的丛书。我们不但要讲南社有多少历史成就,当务之急,要为广大读者选编一套精选的南社会员作品选,让读者自己领悟南社的历史贡献。这套丛书,应该包括诗选、文选和词选。因为广大读者要了解南社,首先就是要从社员的作品中来了解。

  但南社社员有一千多人,这其中有影响也有上百,让读者怎么去选择?南社中柳亚子、陈去病、高旭都出了文集全集,但让读者去读这全集也是不可能的。何况还有大批的南社社员没有出作品集。南社的社员中,大多社员都有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作品,发表在当时上百种报刊中,要从中选一个经典的选本,不容易。这远不是一两个人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工作,要从浩如烟海的大量报刊中沙里淘金般选编一个选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最好是及早起步。南社三位创始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都是杰出的宣传家。陈去病曾创办或主编、参与编辑十余种报刊。高旭创办国内最早的革命刊物之一《觉民》。这里特别要提到在苏州创刊的《复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曾和保皇派展开大论战,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国外出版,而在我们苏州却出刊了一份油印报纸,成为在国内和立宪派论战的重要阵地,这就是柳亚子创办的《复报》,后来才改为铅印。南社几乎囊括了辛亥前后几十种革命报刊的主笔或主要撰稿人,一大批宣传家,曾经都汇集到南社旗下。所以,我借你们报纸的采访之机,将我在座谈会上发表过的观点,再重复一下。希望下次来苏州参见南社研究活动时,能看到这方面的成绩。

  南社社员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追梦人

  晚报会客厅:南社的一批报国志士,为的是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今天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子里,研究和纪念他们应该更有特别的意义。

  杨天石:对。现在,我们都在说“中国梦”,其实,南社社员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做梦者,追梦人。南社社员周实有梦,诗云:“山中昨夜潇潇雨,梦斩楼兰气尚雄。”(《岁除前一日书怀》)“楼兰”,比喻满洲贵族。周实做梦,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统治者。果然,武昌起义之后,周实和他的淮南社成员们在家乡淮安发动武装起义,响应革命,周实并因此牺牲了生命。他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梦想。陈去病也曾写过一首写梦的诗,大意是一天喝酒多了点,恍惚之间突然做梦,梦见自己回到明朝,和大家一起穿着明朝人常穿的服装,非常舒服,非常潇洒。醒来之后,写了一首记录梦境的诗,其中两句是:“辫发胡装三百载,几曾重见汉官仪?”清兵入关时,下令汉族人民一律剃头留辫,作为服从清朝统治的标志。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说法。江阴人民就是不满意满洲贵族的这种强迫,进行了英勇的守城斗争。当时,江阴的地方官阎应元率领6万江阴人,面对24万攻城的清兵,守城81天,连斩清朝的3王18将,杀死清兵7万5千人,江阴全城最后只剩下53人,写下了英勇流血、宁死不屈的光辉斗争史。在满洲贵族的高压统治下,最终汉族人民还是一律剃了头,在脑袋后面留着又长又大的粗辫子,人称“猪尾巴”。20 世纪初年,中国人觉得留在脑袋后面的这根猪尾巴不舒服,不美观,想把它剪掉。所以陈去病就做了个梦,幻想有一天剪掉辫子,穿上汉族人民的传统民族服装,“翩然殊得”,觉得很快乐。后来,陈去病的梦终于实现了。辛亥革命成功,全国人民都剪掉了辫子,形成了一次全民剪辫运动。否则,没准我们今天,脑袋后面可能还拖着“猪尾巴”呢!关于陈去病的梦和他为梦写的诗,鲁迅先生曾说:“那时有许多文人,例如属于南社的人们,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着一种幻想,以为只要将满洲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鲁迅和陈去病曾同时在绍兴办《越铎日报》,陈去病的记梦诗,他可能是读过的。

  今天,几乎人人都在说“中国梦”了。我们认为,这个“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是吸收了近代以来一切先进的中国人,也包括南社成员的梦想,是“共同欢乐、共同幸福梦”。

  晚报会客厅:那能否说说你本人的梦?你老家东台,19岁从无锡考上北京大学,这在万千学子中,也是有梦一般色彩的。

  杨天石:要说我本人的梦,当然是有的。我读中学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而当作家梦之前,是想做一名理工科的工程师,后来也做过数学家的梦。我中学时代,数理化的功课相当优秀。到了高三,读了许多苏联作家的作品,最喜欢西蒙诺夫和法捷耶夫。我发现他们都是记者出身,我当时觉得学新闻当记者,是当作家、走上文学创作之途的一个最佳道路。1955年,从无锡考入北大中文系。入学后,我想报北大中文系的新闻学专业。但这个专业里有两门我不喜欢的课,一个是“布尔什维克报刊史”,一个是“摄影”,于是在进大学后分专业的时候,我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两年后,第二次分专业——语言专门化和文学专门化。根据个人志愿,我分到了文学专门化。我的毕业文凭上写着“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