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7-11-29 13:54 来源:中国粤剧网 作者:陈华新 查看:

辛亥革命时期,粤剧界在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来粤剧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曲曾在知识界暗中传唱,如泣如诉,悲怨激越,“光复汉江山”,成为反清革命的一个响亮口号。但程子仪认为报刊虽有宣传作用,而一般群众识字者甚少,依靠文字宣传,实难普遍收效。“于是建议创设戏剧学校,编制各种爱国剧本,招收幼童,授以相当教育,俟其学业有成,乃使出而实行表演。如是方可以涤除优伶平时不良之习惯,一新人之耳目”。(《革命逸史》)陈少白、李纪堂2人十分赞同,经商量决定由陈提供剧本,李出资2万元。李纪堂,名柏,与少白同为新会县人。他的父亲李升,是香港巨商,兄弟8人,他居第三。李升死后,兄弟各得家产100余万元。李纪堂得到这笔巨额遗产,每当革命机关遇到经济困难,经常慷慨解囊。如香港《中国日报》一度经济困难,李纪堂便出资5万元维持报务。这次为筹办剧团,他独出资2万元,其他粤中富绅黎国廉、钟仲珏、钟锡璜、潘珮瑜等合捐1万元,凑足资本3万。“天演公司”办了一间戏剧学校,招收12岁到16岁青少年80人,专门训练,教授戏剧表演技巧等,一年后开台演出,这就是采南歌剧团,简称“采南歌”。1905年底,在各乡及港澳等地演出,“所排新剧颇博世人好评,实开粤省剧界革命之先声。”(《革命逸史》二集)可见影响不小。后因经济困难,创办1年多便被迫解散。

  2.优天影:1907年创办于澳门,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下简称《组织史》)说:“自广州采南歌剧团解散后,粤港两地志士黄鲁逸、卢梭魂、欧博明、黄世仲、李孟哲、姜云侠等便组织优天影新剧团于澳门。诸志士多粉墨登场,现身说法,对于暴露官僚罪恶及排斥专制虐政,不遗余力。粤人颇欢迎之,号之曰‘志士班’。”

  这个名单中有不少是新闻记者。黄鲁逸(1869一一1926),字复生,号冬郎,笔名鲁一,广东南海九江人。他是“九江先生”朱次琦的外甥,少时跟其舅父读书,后受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影响,主编香港《中国日报》副刊,发表剧本、粤讴,宣传民族革命。“优天影”初名“优天社”,黄鲁逸是主要发起人之一。为什么改名“优天影”呢?据说,“优天社”第一次公演黄鲁逸剧本,招待地方名流。演出结束后,观众无不喝彩,掌声如雷。散场后,黄鲁逸毫无笑容,闷闷不乐。同人问他为什么不高兴,他说:“你等不知,刚才座上名公喝彩,说明我社演出失败了。”众人如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黄鲁逸继续说:“我编剧的目的,不是为迎合这些名流雅士的。他们认为不可,则剧中可者自然很多;他们认为可以,则此剧必不受群众欢迎,我因此嗟叹罢了。”从此改名“优天影”,取“社亡影存”之意。其实,“优天社”的更名,主要是由于经济原因。《革命逸史》(二集)说:“‘优天社’于澳门,各欲亲自粉墨登场,为社会现身说法,以棉力弗继,未及出演,数月而散。”可见“优天社”未及演出,便死于襁褓之中。“未几复活,更名优天影,开演后大受世人欢迎。”优天影的演员主要有郑君可、姜云侠、靓雪秋等。郑君可演男花旦,扮相美丽,秀目流盼,桃靥含春,颇为诱人,加上演技不俗,遂名重一时。姜云侠演丑生,以扮演《盲公问米》的盲公而蜚声粤剧舞台。靓雪秋是廖仲恺的胞弟,在剧团担任小武。据《革命逸史》记载,优天影第一届社员有黄鲁逸等22人,第二届社员有黄鲁逸等15人。由于该团是业余剧团,以宣传革命为目的,票价低廉,演员收入很少,有时甚至揭不开锅。每当剧团吃饭发生困难时,黄鲁逸便亲到菜栏拾取黄菜叶,购买廉价猪血两桶,以菜叶猪红汤充饥。当时大家胸怀革命大志,对此并无怨言,真是志士班里多志士,名不虚传。据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续编》上卷说:“该班出演数载,成绩斐然可观,旋亦因事中辍。”所谓“因事中辍”,是指优天影因宣传革命,到1903年被清廷禁演,被迫解散。后来,老艺人师傅友(白驹荣的师傅)重整阵容,更名“天演台”,“自建绿船,以便来往各乡演出,业务曾略有起色”。

  3.振天声:优天影解散后,一部分社员陈铁军等于1908年另组织“振天声”剧团,社址设于广州荔枝湾彭园,“分赴粤港澳各地排演,所编剧本多宣传民族主义,较以前志士班尤为激烈”。又据《革命逸史》记载,社员有陈铁军等19人。该团演出数月后,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帝和西太后相继死去,清制国丧例禁演戏,在陈铁军建议下全体演员到南洋演出,回国后因保皇党告密,被迫宣布解散。

  4.现身说法社:1908年成立于香港,由陈俊朋等人发起,成立未久即与振南天合并。据《革命逸史》所录社员有:陈俊朋、黄子觉、黄志蕴、谢持久、骆铁苍、胡可为、胡孝思、刘侠民、谢沃波、黄自立、郑校之、蔡忠信、陈甦亚、吕少初、韦勤等15人。

  5.移风社:1908年左右成立于广州市河南,发起人为李德兴等。成立不久,旋即解散。据《革命逸史》载,社员有李德兴、梁醒公、李瑞庄、李铁汉、雷漱石、郑拔初、李少帆、廖十五、周少保、陈铁军、范志扬等11人。

  6.现身说法台:大约在1908年成立于广州花地,发起人为梁侠侬,社员姓名及活动不详。

  7.振南天:1908年成立于香港,由振天声与现身说法社合并而成。“剧团宗旨如前不变,数月后以财力不支,亦解散”。(《组织史》)

  8.东莞醒天梦剧团:1908至1909年间成立于广东省东莞县石龙。冯自由《组织史》说“醒天梦剧团为粤省东莞志士黄侠剧、莫纪彭、李文甫、林直勉等所组织。团址设于东莞石龙,专演爱国新剧并宣扬民族主义”。该团成立后到香港演出,冯自由观后大加赞赏,全团成员加盟为同盟会会员。林直勉献出全部家财充当革命活动经费,当时被誉为“毁家报党小英雄”。由于醒天梦全体成员入盟,加上林直勉献出巨资,香港同盟会南方支部乃以成立,从此揭开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历史的新页。以后南方的武装起义,都是在该支部领导下发动的,林直勉任南方支部会计,在购置武器和筹集军费出力不小。清政府侦知醒天梦与同盟会有密切关系,便借口该团演出袁崇焕、熊飞抗清史剧,意在造反,强行解散。醒天梦被迫解散后,大部分成员走出舞台,直接参加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如莫纪彭、李文甫等人,先后参加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和1911年黄花岗起义。李文甫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李文甫,东莞县石龙人。他目睹清廷的腐败,认为非革命不能救中国。每论世变,无不欷歔。他对同志说:“我辈读书人懂得道理,应当致力实行。功业的成就,不由一个人决定,但功业的创造,我可出一份力。士患不勇,何患不能,粉骨碎身,死而无愧”。他曾参加香港《中国日报》和《时事画报》编辑工作,鼓吹革命,废寝忘餐。黄花岗之役,他手持二枪挟炸弹,与林时爽率众为前驱,进攻广州总督署,掷弹猛击敌人,杀死敌人无数。不幸足部受伤,犹手毙数敌,事败后为清两广总督张鸣岐杀害,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文甫就义的时候,闻者无不下泪,当时有“平生不识李文甫,今不复相天下士矣”之说。李文甫确为革命志士之佼佼者。

  9.振天声白话剧社等:1911年春成立于香港,是近代第一个粤语话剧团。据《革命逸史》记载,该社社员有黄咏台等15人。“继起者复有‘琳琅幻景’及‘清平乐’、‘天人观社’诸社,均属话剧团之铮铮者”。“琳琅幻景”虽为粤语话剧(当时称文明戏),但剧中常穿插粤剧表演,演员有何佐庭、黄合和、林坤山、冯显州等,当代著名粤剧演员陈非侬,也是该团演员。“清平乐”社是我国电影事业创始人之一黎民伟发起的。此外,尚有民乐社、真相剧社、士工剧社、正国风、新国风、钟声社、达观社、非非影、镜非台、人镜社、新天地、国魂警钟、共和钟、天人观社、光华剧社、啸闻俱乐部、霜天钟、仁风社、仁声社、南天化宇话剧社等。这些戏剧社团,有的是粤剧班,有的是话剧社。据不完全统计,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志士班,共有20多个班。这些“以改革陋俗及灌输民族主义为宗旨”的志士班,对辛亥革命起了不小的宣传鼓动作用。

  二、剧目的新创作

  粤剧属皮黄系统的地方戏剧,其腔调以梆黄为主,早期粤剧称“广东梆黄”,演出采用舞台官话,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京、汉、湘等剧种雷同。清朝中叶以后,出现新编的提纲戏和移植改编剧目,但也是传统剧目改头换面,很少创作新剧目。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的兴起,为了宣传革命,先后创作了不少新剧目。如采南歌剧团创作和演出的剧本有《地府革命》、《黄帝征蚩尤》、《六国朝宗》、《文天祥殉国,、《侠男儿》、《儿女英雄》、《骂城隍》等。优天影有《火烧大沙头》、《贼现官身》、《虐婢报》、《盲公问米》、《周大姑放脚》、《与烟无缘》、《警晨钟》(又名《梦后钟》)、《义刺马新贻》、《奸宫趷地》、《自梳女不落家》、《博浪椎秦》、《一炮定台湾》、《黑狱红莲》等。振天声有《熊飞起义》、《博浪沙击秦》、《剃头痛》、《大闹沙基》、《徐锡麟行刺恩铭》等。振天声白话剧社有《自由花》、《赌世界》、《父之过》、《愚也直》、《玻璃井》、《风流探》、《汉江湖》等。东莞醒天梦剧团有《熊飞战死榴花塔》、《袁崇焕督师》(又名《袁崇焕计斩毛文龙》)等。民乐社有《妇道苦》、《杀子报》等。琳琅幻景有《辛亥革命党人碑》、《梁天来告御状》、《外江壮士》等。仁声剧社有《金钱毒》、《血泪》等。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时期创作和演出的新剧目有40多个,以黄鲁逸创作的《火烧大沙头》,冯公平、豆皮元编演的《温生才刺孚琦》和郑君可自编自演的《秋瑾》为最著名。广东光复初,潘达微创作的《声声泪》上演后,也轰动一时。

  志士班创作和上演的新剧目,其题材大概可分下列四种:

  第一,歌颂历史上英雄人物,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人民反对异族统治。如《文天祥殉国》、《熊飞起义》、《熊飞战死榴花塔》、《袁崇焕督师》等剧目,热情歌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和明末袁崇焕、熊飞的抗清英雄事迹。文天祥曾在广东坚持抗元斗争;袁崇焕、熊飞都是广东东莞人,这些剧本以观众比较熟悉的地方历史掌故和历史人物为题材,十分亲切动人,容易引起思想共鸣。这对号召人民进行反清革命斗争,收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在志士班的影响下,一些旧戏班的演员,也渐有排演爱国新剧的倾向。如人寿年演《岳飞报国仇》一剧,梁垣三扮宋徽宗后,豆皮梅扮李若水,新白菜扮岳飞,表彰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就引起当时社会舆论界的注意。《革命逸史》的作者冯自由,甚至认为“其收效之速,较新剧团之宣传,有过无不及。”革命党在香港的机关报《中国日报》,特给梁垣三等赠送“石破天惊”的横幛,以资鼓励。

  第二,编演当代革命题材新戏,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如《火烧大沙头》、《义刺马新贻》、《温生才刺孚琦》、《秋瑾》、《辛亥革命党人碑》、《徐锡麟行刺恩铭》等。《革命逸史》说:“最得人欣赏者为《火烧大沙头》一剧,剧中首引清吏杀女侠秋瑾一事为导线,颇足发人深省。”的确,《火烧大沙头》一剧以鲜明的爱憎,热情地歌颂“鉴湖女侠”秋瑾为革命而牺牲的高贵品质,深刻地揭露了官吏的贪暴和社会的黑暗,对当时的粤剧观众,确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义刺马新贻》一剧,是演江湖义侠张文祥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刺死两江总督马新贻的故事。此案在清末轰动一时,当时革命党人倡行暗杀,1905年在北京前门车站炸出洋考察五大臣的吴樾,就写过《暗杀时代》一文说:“夫排满之道有二:一日暗杀,一曰革命。……今日之时代,非革命之时代,实暗杀之时代也。”革命党人在香港也成立“支那暗杀团”,“专以暗杀满清权要为宗旨”。(《组织史》)把马新贻案搬上粤剧舞台,实为革命党人宣传暗杀服务。其余三剧也是以当代的暗杀和革命斗争为题材,虽然剧本写得比较粗糙,但由于倾向鲜明,热情歌颂徐锡麟、温生才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牺牲精神,使观众受到活生生教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