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陈独秀“反封建”命题评析(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江汉论坛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以“反封建”作为中国近代民主运动的中心题旨,是陈独秀从日本“大正德谟克拉西”借来的一种法兰西式的激进主义表述。陈氏的“反封建”

  比照之下,中国近代化运动面对的,并非藩国林立、贵族分权、门阀制度的形势,“反封建”有点文不对题,“反专制”方接近实际。当然,高唤“反封建”的陈独秀决非迂腐之人,他所“反”之“封建”,并不是古典意义的“封土建国”之类的历史陈迹,而是障碍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种种对象,如礼教、专制、宗法、迷信等等,“封建”不过是他使用的一个箩筐,里面装的是新文化运动实际要清算的诸目标。不过,这个箩筐所署的名目并不准确。

  略考陈氏五四前夕所论“封建”,其含义主要指“宗法的、专制的、阶级的(指等级制的)”诸意,它们被陈氏装进“封建”这只箩筐,归入新青年起来扫荡之列。陈氏此间使用的“封建”一词,明显地带有象征性,并非一个已经作过严密学术论证的社会形态概念。

  “封建”一词被较认真地赋予历史阶段划分意义,见诸陈独秀1915年12月15日刊发的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中的一段文字:

  东洋民族,自游牧社会,进而为宗法社会,至今无以异焉;自酋长政治,进而为封建政治,至今亦无以异焉。16

  这是把“封建政治”作为继“酋长政治”(即氏族制)之后的一个漫长历史时代看,并与“宗法社会”大体重合,这初步昭显了陈独秀的中国古史观:中国没有奴隶制时代,中国是由氏族公社制直接走向封建制的,而封建制与宗法制一起,由三代一直延续到当下。

  同文还指出:

  忠孝者,宗法社会、封建时代之道德,开化东洋民族一贯之精神也。17

  再次把“宗法”与“封建”并用,一概列入“半开化”,也即指从不开化的氏族制时代到开化的近代社会之间的整个历史阶段。很明显,陈氏半开之说受到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略》野蛮半开化文明三段论的影响,而福泽此说沿用了欧洲世纪流行的文明史观。陈氏将西欧日本的文明史观框架套用于中国历史,并将封建时代等同于“半开化”,视为“野蛮”(即原始社)之后、“文明”(即近代社会)之前的“一贯”时代。通观陈氏五四时期的多种言论,大体不出此一框架。

  梳理陈独秀封建观的来龙去脉,他的反孔论的内在逻辑便清晰起来:陈独秀的“封建”涵盖氏族制结束后的整个中国历史(从三代直至当世),而他把孔子看作封建思想家,代表了周秦以下三千年意识形态主流,这种意识形态障碍着中国的现代化,故必反之。陈氏1916年12月1日刊发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批评康有为提倡孔教,认为孔子之道不适用于现代生活,他说: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18

  他还举《曲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语,指证为“孔子之道与封建时代之铁证”,这就把“封建时代”等同于产生各种专制的、非人道的制度、思想、生活方式的“旧时代”。五四时期的反孔批儒,其证明逻辑的三段论式是:封建落后、反动,而孔子封建,故孔子落后、反动,应予打倒。陈独秀的“封建”新说,实开泛化“封建”之先河,但尚未作系统的学理论证。

  四、陈氏“泛封建”说五四时期罕有同调,但“封建x”的语用格式对后世影响深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主帅,其“封建”新说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后来的论者常把五四称之“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即随从陈氏的论说。然而,实考当年语境,五四时期除陈独秀外,极少有人采用他的“泛封建”提法。

  五四是一个文化多元时期,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并存。从语汇使用而言,不仅几大思想营垒各有自己的系统,即使在同一思想营垒内部,论者采用的话语也并不相同,这是因为,适逢古今中西交会之际,新名与旧名杂错,新名的含义也往往处于游移状态,尚未定型,诸家各有所采。就“封建”一词而论,陈独秀的领异标新用法,在新文化运动之外的广大空间,尚无人认同,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也罕有同调,他们或者回避新名“封建”,或者承接梁启超、严复的用法,在整合传统义与西义的前提下,使用“封建”一词。

  以鲁迅为例,其五四时期的小说与杂文,谴责对象有“吃人”的“礼教”、“仁义道德”(《狂人日记》),有“人分十等”的“阶级社会”(《灯下漫笔》),有“长者本位”的“孝道”(《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有男子中心社会的戕害女性的“节烈”(《我之节烈观》),有反科学的“鬼话”(《随感录》之三十三》),有使人精神沉沦的“中国书”(《青年必读书》),却未见“封建”一词。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曾被当时的“前卫”青年文人称作“封建余孽”,鲁迅则以“封建的”反唇相讥。19

  《新青年》的有些作者也使用“封建”一词,但取义并不同于陈独秀。如高一涵的《近世国家观念与古相异之概略》,系伯伦智理(JKBluntschli)《原国》中一节的译文。该文比较中古的“割据主义”与近世的“统一主义”:

  中古封建制兴,国权分裂,递嬗递降,由神及王,由王侯而武士,而都邑,法律之制定,极其万殊。

  近世国家,为民族所部勒,用其国权保持统一。20

  这里的“封建制”,指欧洲中世纪国家分裂、诸侯割据、法律多门的制度,同近世统一的民族国家制度相对应。高一涵所述“封建”,是西方历史学术语feudalism的译名,同旧名“封建”的本义也相切近,而与陈独秀泛指的“封建”大异其趣。

  又如被胡适称之与陈独秀并列的“近年来攻击孔教最有力的两位健将”之一的吴虞,在其激烈的批孔反儒言论中,从未将“封建”列入谴责对象。他的讨儒檄文《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开篇便说:

  商君、李斯破坏封建之际,吾国本有由宗法社会转成军国社会之机。顾自今日,欧洲脱离宗法社会已久,而吾国终颠顿于宗法社会之中而不能前进。推原其故,实家族制度为之梗也。21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